时间:2021/12/5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粤语说书,作为岭南传统的语言表演艺术形式,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之一,在岭南粤语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,是听众喜闻乐见的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“千年古邑美誉四会”唱好四会、讲好四会人故事。粤语说书《四会古今人和事》由粤语说书艺人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粤语讲古”代表性传承人彭嘉志演播,共分为《四会建筑有乾坤》、《四会美景靓夹正》、《四会街巷有料到》、《四会名人威水史》四个篇章共68集,和《美誉四会》粤语说书视频作品11集。

第十九期:汇源路

四会镇沿绥江河边汇源路一带,在唐朝时代原是一片荒凉之地。南宋咸淳九年(公元年),福建省蒲田县田叠铺人林仁寿,随族中兄弟四会县令林隆兴,到四会县任主簿。致仕后,全家迁来四会,落籍于会城和尚岗南面岗脚,开荒种地,因名新园(现在汽车站一带)当年沿山边有壕沟,贯通绥、龙两江。后来子孙繁衍,逐渐延伸到绥江河边,建房居住,形成林氏村落。在山边建有一小庙名盘古庙(现在人民礼堂背后),林氏族人取其盘古初开之意,故该地名叫庙巷。后于清朝末期,由林棠楷祷盘古庙迁至林氏宗祠附近,改建扩大为三进的大庙。该地也因庙而得名盘古巷。年,三登小学便以盘古庙为校址,抗日战争时期,遭到日机炸毁。

在明代嘉靖年间,林氏族人林大节取得功名后,在绥江河边建立林氏宗祠(现在县粮食局直属仓一带)。占地面积约三、四千平方公尺。东至野狸岗脚,西至缓江河边,是本县占地面积最大的祠堂。由于人口增加了,来往行人也多起来了,沿河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条连击象样的道路,因而人们便叫它为新路。以后,林氏子孙继续繁衍,为谋生计,散之四方,有为工的、经商的、务农的、为士的。他们在各地立足后,子孙繁衍,聚族而居。如林普安迁居龙湾乡隔塘村;有部分迁至高狮乡聚居而名林寨;部分迁居讴坑乡都崀;另有一部分迁居上茆蒲洞(他们不忘祖宗发源地蒲田而取名为蒲洞)。以上是聚居人口较多、自成村落的几个林姓的地方。此外,还有独岗乡大坑、柑榄乡祥俊坑、下钸谢桥头,广宁县慈坑、江屯古楼营、蚌溪,三水县西南镇等地的林姓,均是当时四会林姓的支派,他们中有些林姓族人自称是四会“新路林”。在清代,林氏族中一人所生三子,同年登科,故将新路改名三登坊。但人们仍然习惯称新路。原来沿和尚岗边的壕沟叫三登壕,桥称三登桥。地名、门楼也是按林氏的官衔、学街而命名的。如野貍迳的水田叫大夫田(现在食品厂至山坳一带),门楼称为文魁门楼、贡元门楼等。

新路北起崩基口,南至旧渡头(即胜利码头)。在未开马路前,各铺户全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物。多是经营米油糖杂货。纸料炮竹、山货、肉食等商店。由于建筑简陋,人烟稠密,容易发生火灾。年,有一艘来往四会、埸仔的西安轮,在农历12月28日本已停航休息,适有一批怀集县在广州读大学的学生,要回怀集过春节,要求该轮載他们返怀集,轮船老板便命大偈(司机)打火开船。大偈很不高兴,气愤地下船打火,不慎将油箱燃着,剎那间,烈焰滔滔,轮船起火了。该大偈慌了手脚,恐被波及岸上的店户,于是将船缆斩断,缆断后,轮船随水漂流。当晚北风猛烈,沿河被水上居民的数十艘交通小艇,霎时烧着了;继而河面上的木排、在行进中的载运会纸的北江大船也烧着了;沿河的店户铺尾也起火了。火乘风势越烧越烈,一时间,火光冲天上、河上一片火海。从林氏宗祠一直烧到吴怡商祠才被救熄。眨眼之间,全部烧为平地。

事后各大商号发起打釀送火神的迷信活动,有人提议要改路名,认为新路、新路,年年新,所以经常发生火灾。于是取以水济火之意,改名为“汇源路”。当时是从林家祠起至大北路口止名为汇源路,以下则称洪圣庙,林家祠以上至崩基口仍叫三登坊。

年开马路后,林家祠至中山西路口称汇源路。林家祠以上至崩基口称为三登路。年10月解放后,沿用原来路名。“文革”时期,曾将三登路、汇源路合并改为东风路。80年代,从崩基口至城西市场又恢复原来汇源路名称一直到今天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qinyuanzx.com/qyrk/10374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