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4/4/29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SEM百度竞价招聘求职微信群 http://www.guanxxg.com/news/roll/1566683.html

在八路军军史上,太岳根据地的中枢——山西长治沁源县,可以说是敌后抗战的典范。

自年冬开始,日军在对太岳根据地的多次大规模“扫荡”中屡屡受挫。为了彻底毁掉我根据地,年10月,敌人派出第36、69师团的3个大队,配以山西境内21座县城的万余伪军,开始对太岳根据地实施新一轮“冬季大扫荡”。其首要目标,就是占领沁源。

面对大举进逼的敌人,留守沁源的决1旅与沁源县相关指挥员一起,协助沁源城关与要地上23座村庄、1.5万余名群众转移。大家填塞水井,将家中所有的粮食向大山内转移,最终给敌人留下了一座空城。

日伪军控制沁源后,随后以伊藤大队、伪军一部在沁源城关、中峪店、交口镇等地修筑据点,并推行所谓“山岳剿敌实验区”计划,企图在伪化沁源的同时,从多方面施压,最终摧毁太岳根据地。

为了应对敌人的长期围困,太岳军区总指挥陈赓令决1旅38团与沁源当地武装合并成“沁源围困指挥部”,继续对敌作战。一场长达近三年的围困日军战,就此打响。

根据指挥部部署,全县共分为13个战区,以第38团、第25团一部、洪赵支队为核心,结合当地武装力量组成13个游击集团,与百姓一起打击敌人。第25团位于城南,主要负责围困阎寨、霍登、中峪店等据点;第38团位于城北,分兵多路,以5、6连配合沁源县大队在黑虎岭截击敌军补给线;1连活跃于沁源城关,3连在沁源至沁县的公路上行动,2连则留有一个排配合柏子区分队,在黄粱、柏子间伏击敌人。除此之外,第59团留在古县,而洪赵支队在韩洪、红窑作战。

在与日军的斗争中,抗日军民创下一系列战果。一天,第38团1、5连与民兵配合,突然对出沁源城进行野外训练的伪军发起攻击,歼敌40余人;游击队、民兵也时不时地在公路上布设葛枕、三角钉等锐器,到冬天时还朝公路上洒水使其结冰,让敌人的汽车摔下山。如此一来,黑虎岭公路一带仅通车两次,不得不改为骡马运输。

年12月8日,第25团1连在官道沟伏击日伪运输队,歼敌30余人,缴获骡马40余匹;4天后,第38团6连也打出“开门红”,在周启岭成功伏击“扫荡”日军一部,毙、伤其大队长在内60多人,还缴获了48匹骡马与大量弹药。16日,第38团1连1排排长白喜贵率战士在中峪店再截日伪运输队,毙敌17人后,同样缴获了14匹骡马。光是在年12月间,沁源地区的民兵就出击过20多次,毙伤敌兵上百人。

第25团也不甘示弱,该团1营多次对霍登据点敌军发起突袭,一天内连续伏击敌军7次,让敌军付出了上百人的死伤,最终只能丢下据点逃回县城,再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
接连遭重创后,日伪军也学精了,他们放弃了中峪店、柏子等地的据点,将兵力主要集中在沁源城关与二沁大道上,同时频频发起“扫荡”,给八路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

对根据地军民来说,年的冬天最可怕的不是日伪,而是缺粮少药。随着严冬的到来,不少转移出来的百姓住在寒冷的山洞内,冻饿交加,情况紧急。对此,日伪也频频抛出“善意”,一面打着“维持”旗号蛊惑人心,一面沿着安沁、二沁大道修筑工事,并加大“扫荡”力度,以求困死抗日军民。

面对困难,38团指战员誓与沁源百姓共患难,决不让一个乡亲饿死。当时,全团上至干部,下到战士,每人每天都只有12两的口粮补给。但为了救助村民,每天都想方设法留下2两粮食,给最需要的百姓和伤员送去。

全县抗日武装采取劳武结合、游击生产的方式,缓解缺粮难题。进入年春,围困指挥部一面将部分山地、耕地交给转移出来的群众耕种,一面将全县民兵分成12个轮战队,下辖战斗、生产、训练3班,轮流战斗、生产。这种“一手拿枪,一手扶犁”的方法,较好地解决了食宿困难,主动权重新回到八路军手中。

之后,围困指挥部让13个游击集团对沁源境内的日军据点、交通线展开全面进攻,发挥游击作战的优势,在年里成功袭敌次,取得击毙敌人人,夺回大型牲畜头、羊千余只以及大量武器装备的成果。民众们时不时地会摸进敌军据点,毁掉磨盘、碾子,有时候还把伪军的枪给“顺”出来,扰的敌人不得安宁。

38团的工兵成功地试制了土地雷,首战就在交口镇炸毁了敌人的3辆汽车。抗日民众大受鼓舞,纷纷学习制造土地雷。在老工兵聂培彰的领导下,沁源县内很快有了一群爆破骨干。一场“人人造石雷”的群众运动,也就此展开。当年百姓还专门编出一首歌谣称赞此事:一个石头蛋,中间钻个眼,别看块头小,本事不简单,轰隆一声响,炸得几丈宽,炸鬼子和马,缴他轻机关,人人都学会,保卫咱家园。

民兵、游击队战士们将地雷埋在敌人的大小路上,搞得日伪运输线遍地深坑。负责运物资的敌兵,往往走一步就要探一步,有时候还要贴着山壁找“死角”才能通过。

民兵们发现日军的这一特点后,开始在沁河水里下功夫,在敌人时常经过的水道里布置障碍,声东击西,迷惑敌人。吃遍苦头的日伪军,又尝试用百姓当“人弹”开路。可民兵们又以“前踏后响雷”、“土雷”、“跳雷”甚至是埋在河里的“水雷”针锋相对。除此之外,在埋雷时,民兵们往往会在没雷的地方画个白圈,而有雷的地方印上羊蹄、鞋印,真真假假、虚虚实实,弄得敌人晕头转向。以至于在沁源的伪军中,也流传过这样一首悲歌:出了沁源城,好似入鬼门,如果死不了,就是活神仙。

到了秋天,日军常会下乡“征粮”。民兵们会在树上挂好手榴弹。一有日军摇树,马上就会爆炸。面对无处不在的袭扰,日伪军只好不断收缩阵地,最后跑进了沁源城西北角的几座碉堡。

年3月,沁源军民向困守的敌兵发起了总攻。众人先是埋好多枚土地雷,把几座碉堡层层封锁,随后在沁源城边山头插满红旗,同时不分昼夜地敲锣打鼓,杀声震天。年4月11日,百余敌兵最终在沁县多名日伪军的接应下,仓皇逃出城。溃逃的路上,民兵们与第38团通力协作,设置起数十里长的阻击线,用长矛、锄头甚至是菜刀狠狠地打击了一番敌人,沁源终于解放。

在两年零六个月的围困战中,太岳军区共作战次,实施地雷战次,歼敌余人,解救群众人,还夺回了多头被敌人抢走的牲畜以及辆大车,彻底粉碎了日伪吹嘘的“山岳剿敌实验区”,创下了沁源围困战的经典战例。

延安的解放日报刊发文章,向向沁源抗日军民致敬,大家都称赞沁源是“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,是敌后抗战的典型。

(加盟作者:铁锤杰克)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qinyuanzx.com/qyqh/13061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